首页
史海揽要 珠算简史 再兴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现在)
【提要】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珠算事业非常关心和重视。1979年10月,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各省、市、自治区珠算协会也相继成立。各级珠算组织开展珠算技术等级鉴定,举行各类珠算技术比赛,进行珠算学术研究,加强国际珠算交流,推动了珠算事业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数学史专家、珠算家、教育工作者继续从事珠算算理算法、教学和珠算史研究,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有小学珠算教育家俞子夷、珠算史专家李俨、钱宝琮、严敦杰先生等。
  俞子夷先生祖籍江苏苏州,后迁居浙江,早年肄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中院和爱国学社,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在上海爱国学社附小、江苏省第一师范附小、南京东南大学附小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等职。俞先生精于小学数学教学,著作很多,有关珠算著作,除前面提过的《笔算、珠算混合教学法》,还有《民教班珠算教学研究》、《初级珠算教材》一册,《高级珠算教材》四册,俞先生“笔算珠算混合教学”的主张,虽未得到推广,但它对七十年代开展的“三算结合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被誉为我国珠算史拓荒者之一的李俨先生。字乐知,福建闽侯人。1913年肄业于唐山路矿学堂,后考入陇海铁路局,工作四十余年,由初级技术员逐步升任副总工程师,1955年调至中国科学院,1956年与竺可桢出席第八届国际科学史会议,1959年出席全苏科学史大会,李先生从1917年起研究中国数学史,成绩显著,论著颇多,其中涉及到珠算史方面的有《中国算学史》、《中国数学史大纲》、《中国古代数学史料》、《十三、四世纪中国民间数学》、《中国古代数学简史》、《中算史论丛》等,其中《中算史论丛》第四集中《珠算制度考》一文,论述最为完整全面,是研究中国珠算史的重要文献。
  与李俨并为中国数学史奠基人的钱宝琮先生,。字琢如,浙江嘉兴人,清代时就读于嘉兴府学堂和苏州铁路学堂,1908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1911年毕业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洋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研究员。钱宝琮先生长期研究中国数学史,他所写的论文论著涉及珠算内容的有《中国数学史话》、《中国数学史》等,李约瑟博士说:在中国数学史中,李俨和钱宝琮是特别突出的,钱宝琮的著作虽然比李俨少,但质量是旗鼓相当的。
  严敦杰,字季勇,浙江嘉兴人,上中学时,时值“九一八事变”,严敦杰深受一位历史教员的影响,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他十八岁时就完成了第一篇数学史论文《中国算学家祖冲之及其圆周率之研究》,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工作,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重视史料,从1936年开始,先后发表科学技术史论著一百余篇,其中涉及珠算的有《算盘探源》、《程大位及其数学著作》等,严敦杰在中国数学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受到中外学者的好评,华罗庚曾于 1962年访问严敦杰,读了他的著作,并两次写信给严敦杰说:“把您的大著给我作参考,十分感谢,大著极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提到四位中国数学史家,李俨、钱宝琮、许莼舫,还有就是严敦杰。
  在珠算史家们着力研究珠算史的同时,在广大农村和城市,掀起了学习珠算的热潮。
  建国以后,农村推行农业合作社,贫下中农掌握了农村生产队的财权,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学会珠算,掌握计算技术,以便担任记帐员、会计员等财经职务,因此在农村中曾兴起学习珠算的热潮,特别是耕读学校的兴办,更为这股热潮推波助澜。这里展出的是当时农民学习珠算的课本,这几枚邮票让我们在小小的四方天地里,感受到人民群众学习珠算的热火朝天的氛围。
  与此同时,在各地城市中,工商企业逐步复兴,财经计算工作日趋繁重,珠算技术的学习也受到重视,与农村相应的是城市里工读职业学校的举办,为广大工人学习珠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职工业余学校珠算课本的编写与发行,则为大家学习珠算提供了通俗易懂的学习材料。
  由于珠算运算要用繁杂的口诀和复杂的算法,难学难懂,不易掌握,不符合多快好省的准则,不适应工农学习珠算的需求。面对这种状况,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探索,寻求解决方法,有的编写了大量的供教师参考和一般人员自学研究的资料,例如,张众力先生于1950年编写了《农村实用珠算》,这本书正是为了适应农村学习珠算要求编写的,书内有算盘说明、指法应用、加减乘除和各种实际应用题。陈友村1951年编写的《珠算教材简编》则指出了一般人学习珠算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以及纠正方法,以使学习者免入歧途。1953年余介石、余宁生编的《速成珠算法》,改进和统一了加减法歌诀,乘除法不用歌诀,改用倍数表而加以计算,可以使不会珠算的人很快学会,会珠算加减的人,能在一两小时内就学会多位数乘除法。华印椿先生1955年编的《珠算教程》,也注重算法改革,介绍简单实用的算法。陈梓北编的《珠算速成简明教程》提出了珠算笔算统一的算法。李新1965年编著的《珠算速成》在以加代乘,以减代除的运算中,又有许多简捷办法,因而可以缩短学习过程和提高计算速度。这些改革,有力推动了珠算在城市和农村的普及与推广。
  在工农群众热衷于学习珠算的同时,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于1950年7月发布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 习珠算,但由于珠算师资缺乏,算术教师教不了珠算,多由学校总务人员代课,不仅与算术割裂,而且教的算法陈旧,只是死记硬背,此外,总务人员比较忙,经常缺课、误课,所以珠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江苏教育》1962年第十期刊登了江苏东台文教局的一篇《关于农村实用知识教学情况的调查》一文,反映一位高小毕业生的父亲说:“珠算教得不好,现在算工分还不准不熟。”有的地方群众还编打油诗:“高小毕业生,回乡当会计,珠算没搞通。”
  面对工农学习珠算热情高涨,而算法亟需改革,学校珠算教育问题突出,效果不佳的现状,1963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召开珠算及辅助工具座谈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数学家、珠算家、心理学家、教师、编辑、记者、机关厂矿企业财会人员和算盘制造厂代表40余人。会议讨论认为珠算是我国民族遗产中重要的科技项目,今天在经济工作和教育中仍起着很大作用,珠算有其优点,但口诀难记,因袭旧法,很有必要改革。会议开了整整一天,珠算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最终一致希望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珠算组织,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组织批准的群众性专门珠算问题的聚会,《人民日报》作了专题报道,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激发了珠算界人士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珠算的改革和发展。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推选出七人为代表,负责推动有关工作,这七人的顺序是:华印椿、余介石、孙克定、殷长生、曹日昌、于振善、马庆忠,史称“七人小组”。说起这七人小组,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中国珠算自有史以来,未曾发现过有官方或群众“组织”的记载。为使珠算能有一个系统的核心来正确领导其推动发展,使祖国这块瑰宝能更加发扬光大,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由余介石、孙克定、殷长生、马庆忠,四人发起成成立一个“珠算组织”,每公休日四人必聚,先是在余介石先生家中,后来改为在北京动物园经常聚会,主要商讨成立珠算组织的目的、目标、行动纲领以及组织名称等。尤其在组织名称上作了仔细研究,比如珠算学会、珠算研究会、珠算协会等,最终结论由于珠算是面向群众,使用面广,认为取名“珠算协会”最为适宜。但是当时申请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珠算组织谈何容易,他们写申请,递报告,上文书,付出了很大劳动,有些文件是他们四人出钱印刷或亲自动手刻写腊板印成,并亲自跑遍了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都因为时机尚不成熟而搁浅,但四人本着“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通过努力,当时是中国数学会秘书长的孙克定先生得到中国数学会的同意,于1963年11月15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礼堂,以中国数学会主办的名义,召开了这次在珠算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珠算及辅助工具座谈会”,他们原来的四人小组扩展到了七人小组,但七人中因种种原因,实际工作的只有余介石、孙克定、殷长生、马庆忠四人,因此七人小组的核心又为四人,其工作内容是免费审稿,解答问题,创新鉴定、质疑咨询等。这七人小组活动已为关官方承认,所以也是创建中国珠算协会的萌芽。
  1964年,七人小组根据1963年11月15日召开的珠算及辅助工具座谈会的意见,起草了向教育部的建议书,主要内容是:请教育部重视珠算的教育,改进小学珠算教学大纲,加强培养珠算师资,对小学珠算课的成绩应与算术成绩同样注重考察,建议书写后由十六人签字,这份经过调查研究,针对性强,意义深远的建议书,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当年十月十日答复说:“教育部正在河北定兴县进行改革珠算教学的实验,培养师资,改革教法,改进教材等问题都现成相关部门办理,信中对余介石等人满腔热情提建议,十分敬佩,并希望今后随时提出建议与意见。”由于河北定兴的试验缺乏指导,没有计划,走过场,结果自然也无法总结,非常可惜。于是1965年7月11日,以七人小组为代表的三十二名教授专家联名再次上书教育部,建议加强珠算教学研究工作,改革传统教材教法,培训珠算师资等。
  以上两次上书教育部,大大激发了大家进行珠算研究的积极性,有许多数学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积极从事珠算算理算法、珠算教学和珠算史研究,其中贡献较著者有余介石、王守义、王善彰、王举等人。
  余介石,字竹平,号慰慈,安徽省黟县人,192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历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等院校讲师、教授,他毕生致力于大中学数学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热心并致力于珠算研究,在《工商导报》上开辟“珠算速成信息“,编写《实用珠算学习法》、《珠算速成法》、《简易珠算法》,自珠算及辅助工具座谈会后,他为了报道珠算改革情况,介绍珠算新法,自刻、自印油印刊物《珠算教学研究通讯》,这是我第一份珠算杂志,这为当时交流经验,促进我国珠算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此外,他还发起翻印了许多古珠算集,如吴敬的《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和王文素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等。余介石教授在珠算史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有:第一,首先著文批判日本有山崎与右卫门提出的中国算盘来自古罗马的臆说,提出中国算盘是我国独创的观点;第二,查清了刘因《算盘》诗中的用典,对该诗作了正确的解释;第三,在宋代钱易《南部新书》中发现“鼓珠”,可为北宋已有算盘或同类算具的佐证;第四,对巨鹿出土的算珠、《清 明上河图》中的算盘图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第五,提出现代算盘是《数术记遗》中的珠算和太一算综合改进而来的观点; 第六,否定中国古代有过筹算盘;第七,由王文素的“众九术”发现“众九为商”的珠算方法。余介石先生非常重视中小学珠算教学的改进,曾往北京市郊区中小学实地调查听课,召开座谈会,了解珠算教学情况,还亲自编写教材供他们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不仅是一位有造诣的数学教育家,更是振兴现代珠算的先驱,为珠算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王善彰是上海市崇明县人,历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大同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院校讲师、教授,一生爱好珠算,热心珠算事业,编写了《实验珠算》、《实用珠算》、《新珠算》等珠算专著。1966年,在《珠算教学研究通讯》上,与余介石教授共同发表了《我国算盘的发生与发展》和《从珠算的历史发展谈珠算的教学改革》论文,对珠算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1972年前后积极倡导和推动“三算结合教学”工作。
  王守义,山东临清县人,早年就读于山东齐鲁大学天文数学系,以后就读于武汉大学,1939年毕业,1954年至1976年担任西北师范学校、甘肃师范大学数学讲师,他所著的珠算方面的书有《三算结合教学情况简介》、《三算结合新算法》,在珠算方面的创见有二:一是乘除比例运算,二是用珠算解代数方程。
  王举,著有《珠算备编》、《革新的珠算科学》、《中国珠算学》等。
  这些珠算理论研究者们,没有脱离教学实践,他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宗旨,六十年代末,王善彰和华东师大教授沈百英指导上海市崇明县朱孔祥老师在农业中学不用口诀教珠算加减法取得成功。接着,1969年在新河“五七干校”与沈淑芳老师从小学一年级起把珠算与口算、笔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72年县教育局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全县一下子开展了390多个实验班,1969年,天津市上海道小学采用笔珠结合试验成功,此法传到广西,受到自治区领导的重视,组织编写了教材,在全区推广。
  1972年3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张天孝收到一份崇明的教改资料,当即开始在光明小学由何英子老师在一年级试点,并请黄继鲁老师指导,1973年由张天孝、黄继鲁、王凤德成立三算教学研究小组,编写教材培训教师,指导实验,1975年扩大到达29个班,短短的六十年内,全国总计有二、三千万师生进行过这项试验,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在这一时期,周恩来、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珠算事业是十分重视的,1972年10月14日下午5时30分至9时10分,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了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和夫人。在交谈中,周总理向李博士问到美国的计算机情况时,李博士首先解答了有关问话,之后又提到:“我们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最好的计算机,就是到现在还在全国通用的算盘。”周总理对李博士的回答,感慨良久,向在座的中央有关同志说出了珠算界奉为经典的名言: “要告诉下边,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这句话已记录在案,可是,那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任何科学技术都打上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标记,算盘一事也不例外,下边无人知道这一重要指示,直到文革结束后,一九七八年周总理生平光辉业绩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时,有关对算盘的这一指示也同时陈列了出来,周总理身负重任,日理万机,但他老人家在生前对我国珠算事业如此关心,今已成为我国珠算界的美谈佳话,他的关于“不要把算盘丢掉”的指示,从此成为激励和鼓舞中国珠算界积极开拓和发展珠算事业的巨大动力。
  1976年11月的一天上午十时左右,陈云同志来到杭州玉泉公园参观展览,当他走到玉泉鱼池帝的大厅时,看到一位会计正在打算盘算帐,他走过去和蔼地要求会计让他来试试,陈云同志坐下来,兴致勃勃地拨动算珠,的的嗒嗒地打起算盘来,指法娴熟,透过一拨一弹, 人们不难想象陈云同志为我国的经济工作做出多少了重大的决策啊!他笑盈盈地打算盘的照片, 不但生动地表明了他对算盘的肯定和珍爱,而且深刻地表明他对发展珠算寄予殷切的期望,新华社记者岳湖同志抓住机会,拍摄到这帧珍贵的照片。1982年1 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同志,见到此照片,一时诗兴大发,挥笔作诗一首:“唯实是求,珠起还落,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全诗四言八名,言简意赅,古风浓郁,图文并茂,相映成趣,似有珠声声传响,似有谈笑风生再现,诗句既是对陈云同志为国理财业绩的赞誉,同时也是对我国珠算工作者的勉励和鼓舞,尤其是“唯实是求”四字警句,更成为一切财务工作者的座佑铭。从此,陈去同志打算盘的轶事和赵朴初的题照诗,便成为中国珠坛的又一段佳话,流传至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珠算事业的关注,有力地鼓舞着全国各界积极地开拓和发展祖国的珠算事业。
  1977年5月30日,党中面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在这举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刻,中国第一个珠算研究组织“宁南县食品公司珠算研究小组”应运而生。
  宁南,是四川省南部的山区小县,在这里,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青人——蒋畅行,就是他这个“小人物”,创出了全国瞩目的“大事业”,点燃了中国珠算有组织开展活动的火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以蒋畅行为首的这个小组虽然他们未参加过1963年在北京举行的“珠算及辅助工具座谈会,但他们有魄力,有胆量。说他们有魄力,因为继承余介石先生的遗愿,编出向全国珠算界发行的《珠算教学通讯》,把国内珠算界的专家、学者、活动积极分子,重新联合了起来;说他们有胆量,是因为他们不顾人微言轻,在1978年8月3日,向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同志致陈情信,提出了创建科研机构,创办珠算学术刊物的要求。
  当年十月,邓小平同志访日,因蒋畅行的陈情信,例举日本重视从中国进的珠算,并加以高度发展的资料,所以被邓小平同志所重视,邓小平同志在陈情信上亲自批示:“不要把算盘丢掉,交科学院、财政部研办。”这为以后中国珠算协会的成立铺平了道路。正如中国珠算协会成立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许毅同志讲话中所说:“中国珠算协会得以成立,蒋畅行是有功劳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克定同志为蒋畅行写了一首诗:宁南小蒋实可钦,孤军奋战振珠林,绵力堪悬千斤重,续刊“通讯”建奇勋。并加附言,蒋畅行同志在四川宁南县食品公司任会计,地僻职微,而壮怀毅力,首先组织珠算组,续办珠算通讯,从此推动全国,其功甚伟,不可不记。
  就在蒋畅行上书邓小平同志之后不久,广西桂林市财政局副局长李新同志倡议发起,以桂林市数学会名义邀请,于1978年12月中旬,在桂林召开了有十五省市、四十五位专家、学者和珠算爱好者参加的珠算座谈会,史称“桂林珠算座谈会”。这次会议最初是以评审李新的《珠算多位数乘除》一稿为名召开,其实会议又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习周总理关于“不要把算盘丢掉”的光辉遗言,第二,讨论日本全国珠算教育连盟会长荒木勋先生致黄继鲁的一封信,他们决定第四次来我国访问,与会者认为,日方多次来访,实属诚意,我国又是珠算发源地,日方珠算界以“回访故乡”的心情,多方努力,以求友好,我们没有理由漠然视之;第三,以“桂林珠算座谈会全体同志”的名义,写建议书,上报中央有关单位和领导,建议全国科协成立中国珠算协会;第四,建议创办珠算刊物,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次活动《中国新闻》较详细地向国内外作了报道。
  蒋畅行的陈情信和桂林珠算座谈会全体同志的建议书,终于使珠算登上大雅之堂。1979年1月初,财政部通知李新同志进京汇报,1月10日下午,孙克定、李新、殷长生、黄继鲁、吴英东五人到财政部、科协进行了汇报,16日,在向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许毅汇报后, 终于促成了中国珠算协会筹委会的成立。1978年2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和平门第二招待所召开“中国珠算协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由许毅所长主持,并致开幕词,他说:“我们如不把珠算事业搞好就对不起祖宗。”会议还通过了中国珠算协会试行章程(草案),协商推荐了二十一名委员,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华印椿为主任委员,李新、殷长生为副主任委员,筹备会办公室地点在桂林市财政局,决定由李新、蒋畅行、朱永茂在桂林做筹委会的具体工作,当时任务艰巨,条件艰苦,创办国家级协会大业的办公室,只是在桂林街头的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斗室,炎热的夏天,朱永茂和蒋畅行办公,一张桌子,两盆凉水;睡觉,两顶蚊帐,两张木床;吃饭,每天一元伙食,还要转一个大圈子到伙食团打饭吃,有时忙得忘了时间,还经常吃食堂的闭门羹,正是在这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三人联络起全国各省市的珠算专家学者和珠算爱好者。他们起草并整理了中珠协成立大会用的文件和资料,创办发行了《珠算》试刊号,在殷长生等人的协助下,译印了《学习珠算可以增强脑力》一书,为珠算的兴起和中珠协的成立做了大量舆论宣传工作,他们每天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有一天,稍有空闲,蒋畅行说“我们这个不要命劲儿,虔诚得像信奉什么教的忠实教徒。”朱永茂说:“我们笃信的是珠教,咱就叫珠徒吧。”“好!”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竟像是在教堂宣誓:“为祖国为人民发展珠算灾门科学技术出力、出汗、出心血,再所不辞,毕生以赴。”经过十个多月的努力,他们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保证了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大会的胜利召开。
  1979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 了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大会。日本全国珠算教育连盟会长荒木勋先生、珠算研修委员会委员长户谷清一专程到会祝贺。会议通过了中国珠算协会章程,选举了中国珠算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和领导人员,进行了珠算学术论文交流,研究并安排了珠算协会的工作:第一,做好珠算事业的宣传工作;第二,积极筹建地方协会;第三,认真开展珠算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珠算水平;第四,努力提高珠算技术水平;第五,大力开展珠算普及工作;第六,积极开展“三算教学实验。这次会议在中国珠算史上有重要的位置,会议宣布成立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珠算群众团体,是全国珠算界一次盛大的集会,它标志着我国珠算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发展我国珠算科学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多数地市,以及有些行业系统的珠算协会相继成立,以后,大部分县市以及有些乡镇的珠算组织也陆续建立起来,一些经常使用珠算与珠算关系密切的行业,还建立了行业系统的珠算协会。这些都成为推动中国珠算事业蓬勃发展的主干力量。
  为了加强珠算史的研究和珠算理论的研究,中国珠算协会和各省市珠算协会分别成立了珠算史研究会和算理算法研究会,分别指导全国性的珠算史研究和珠算理论研究及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从中国珠算协会成立至今,共举行了()次中国珠算史研讨会和()次算理算法研讨会,召开了两次有历史意义的纪念会:一次是于 1986年9月18日至22日在安徽黄山市召开的纪念程大位逝世380周年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影响巨大,掀起一个研究程大位的高潮。另一次是于 1998年10月在山西省汾阳市召开的王文素《算学宝鉴》研讨会,为王文素的著作确定了其历史价值。在珠算史和算理算法研究方面,中国珠算协会和部分省市珠算协会编辑发行的珠算刊物提供了大家交流学习的平台,如中国珠算协会的会刊《珠算》、山西珠算协会主办的《中华珠算》、山东珠算协会主办的《齐鲁珠坛》、黑龙江珠算协会主办的《黑龙江珠算》等。
  在珠算学术研究方面,广大珠算专家、学者全身心地投入,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珠算史,以求精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珠算算法,为珠算事业的发展在理论上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在这些方面贡献较为突出的有华印椿、殷长生、朱永茂等专家学者。
  华印椿是我国近代唯一终身从事珠算研究的学者,是公认的当代中国著名的珠算学家,他自青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于是珠算教育事业中,于1925年,29岁时就出版了第一部著作《珠算速计法》,解放后的几十年里,他更加积极地开展珠算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近十部珠算专著,其中《论中国算盘的独创性》一文,则是一篇捍卫祖国尊严的力作。那还是1954年日本珠算权威山崎与右卫门博士作出了中国算盘来源于罗马的臆断,当时余介石先生就曾撰文予以反驳,但1975 年时,日方又有学者撰文说“中国算盘来源于罗马”,为此,华老翻阅了大量史籍,为查找孤本,专程两趟自费去北京大学,历经两年多,完成了论文《论中国算盘的独创性》,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实算盘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筹算。论文一经发表,国际公认。日本全国珠算教育联盟会长荒木勋和研究委员户谷清一发表了论文,深表折服,从而维护了中国珠算在世界科技史上应有的辉煌地位。同年十月,日本珠算教育联盟组团来华,赠华老金算盘、金座钟各一,颁发表彰状,肯定了华老 “涉及珠算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珠算源远流长,却从来没有自己的一本珠算史专著,1970年华老敢为人先,以顽强的毅力,积数千年中国珠算先驱之成果,聚自己几十年对珠算探究之心血,潜心钻研十五个寒暑,在他九十诞辰时完成了近四十万字的《中国珠算史稿》,填补了中国珠算史上的一大空白。
  他是一名学者,但他所具备典型中国知识分子品格——坚硬的中华民族脊梁,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可敬可佩。一次,华老接到日本寄来的珠算资料,其中有一则亚洲珠算联盟成立的消息,参加者有日、韩、港澳,台湾也以“中华民国”名义挤入,他看后义愤填膺,当即与余介石先生联名修书日本,表示不满,坚决抵制。
  1982年8月12日,他在江苏省政协遣责日本官方纂改侵华历史的会议,首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三十万同胞建立纪念碑,这一建议很快被采纳而正式实施,华老是非分明,其凛然的民族大义可见一斑。华老给中国珠算事业留下一笔宝贵财富,他爱国情愫,高风亮节,更将流芳百世。
  殷长生教授长期从事财会工作和珠算普及事业,是我国珠算界颇有名望、深受广大珠算科技工作者爱戴的珠算专家,1964年1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召开珠算及辅助工具座谈会》的消息时,又发表《殷长生珠算器》一文,并通过中央广播电台,用日语向日本广播,表示中国珠算事业出现生机,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推广,但他对珠算改革的思想,对以后珠算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是一名杰出的日本翻译家,他对中日珠算学术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1979年4月28日——5月3日,中日珠算界第一次学术交流会在中国杭州举行,当时安排了一个日文翻译团,但当翻译们听到留头乘、商除法等珠算名词时,都无法翻译,所以整个翻译工作全落在精通日文又深谙珠算的殷长生的身上。他纯熟的日文学术用语,为中日珠算学术界搭起了桥梁,保证了大会的圆满成功。在中国珠算协会筹备期间,有一项最急最难的任务,那就是要在日本珠算学术团来华之前,翻译并印出日本全珠连会长荒木勋先生的新著《学习珠算可以增强脑力》一书,因为这一新书,对中国珠算开展工作有利,它讲清很多我们一时讲不清的问题,然而文章在十万字以上,仅短短四五十天内,翻译和印刷成册,是谈何容易?当时身为中国珠算协会筹委会副主任,又精通日文的他,白天上班,晚上译书,边译边寄给在桂林的朱永茂逐字逐句地校对,仅花了四十天的时间,他们没有分文收入。
  殷长生先生在中国珠算史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早在六十年代,他就和余介石教授一起对《清明上河图》中的算盘图进行了考察,七、八十年代,又进行了认真考察,撰写了论文《考察清明上河图,鉴定中国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大量史实论证了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确实是一把同现代算盘一样的计算工具,从而以此推断中国算盘产生于唐代,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中外许多专家的赞同。
  殷长生先生以高度的责任心致力于我国的珠算科技事业,为我国的珠算协会建立和珠算普及与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永茂是中国珠算协会成立的功臣之一。他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珠算的算史、算理、算法等研究造诣颇深。1959年已考入天津师院数学系的朱永茂以数学原理为基础,进而系统研究,寒暑几度,终于创造出一种既能速学又能速算的新型计算体系——补数计算体系,因其不用传统的九九和归除口诀,又称“无诀珠算”,。1981年,他专著《无诀珠算》出版售完,又两次再版,发行达四十万册,1989年全国首届珠算科技知识电视大赛组委会要写一部首届大赛必读书《珠算科技知识》,朱永茂请缨中珠协,接下大令,时间紧,任务重,他组织编委,构筑框架,负重拓进,一稿下来,把多年的隐疾勾发出来,立显不支;二稿下来,心肌梗塞突出,住院抢救,他坚持口授,由时任中珠协全国学生珠算比赛委员会副秘书长胞弟朱永远笔录,完成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他正是以自己献身珠算事业的意志和深厚的珠算理论,为中国珠算事业奋斗终生,为珠算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珠算同体育运动一样,可通过各种比赛,促进其迅速发展,1979年11月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后,各种形式的珠算技术比赛频繁举行,1980年10月在杭州举行了全国珠算邀请赛,1981年9月在济南举行了“全国首届珠算技术比赛”,1982年7月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省府延吉市举行了“全国少数民族珠算技术友好邀请赛”,1982年中珠协委托山西省珠算协会组织全国中、小学生举行珠算通讯比赛,此外,各地珠算协会在本地区内经常定期举行珠算比赛,有些地区联合邻省、市举行珠算比赛,为规范比赛活动,中国珠算协会先后制定了《全国珠算技术比赛规程》、《珠算技术比赛裁判员制度》等,从而使比赛有章可循,实现正规化,通过比赛,全国珠算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一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扫以往珠算界“珠盘本是我祖遗,愧由东瀛先著鞭“的感慨,让珠算在其发祥地重放异彩。
  珠算是一门技术,计算者水平,差别很大,要衡量计算者的能力,必须有科学的等级鉴定制度,珠算鉴定制度始创于日本,迄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我国自 1979年各省市区珠算协会先后成立后,开始在各地试行等级鉴定制度。由于各地区试行的方法,制度不尽相同,中国珠协便组织专门委员会,编制了《全国珠算技术等级鉴定标准》草案,并于1984年4月在全国试行,《标准》颁布施行以后,普遍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特别是财会人员的积极支持,这项全国性的珠算技术等级鉴定工作,自198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珠算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成效显著。
  1979年中国珠算协会成立以后,把珠算比赛、鉴定、办学堂作为协会的日常工作,常抓不懈,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方面,积极开展“三算教学实验”。
1980年在中国珠算协会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下,黄继鲁联络教改的积极分子,继七十年代以后,重新开展三算结合教学实验,自编教材,推广使用,1982年 2月23日,在杭州成立了中国珠算协会三算教学研究会,推动三算教改实验的发展,其实验班从1980年的四十多个发展到1998年的七万多个,学生有三百多万人,几乎遍及全国,除台湾省外。其中黑龙江、浙江、四川、湖南、山西、陕西等省 班级较多,发展趋势从点到面,从城市到农村,从单式班到复式班, 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1998年三算教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继续推动三算教学深入发展。在支持、推动三算教学工作方面,贡献较大的有陈梓北、沈百英等专家教、教授。
  陈梓北教授曾任中国珠算协会第一届副会长,他一生热爱珠算事业,新中国成立前,他就先后发表了《等加法》、《高位起乘法》和《新算板》等科研著作,1952年他继续进行珠算改革的研究,并以开封市第五小学为实验基地,撰写了《速成珠算教学法研究》,经中国科学院评审后,认为推广价值很大,转请教育部在全国推广,他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三算”(笔算、珠算、心算),并为之走到教学第一线听课研讨,对我国三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沈百英,曾任中国珠算协会顾问,三算教学研究会顾问,他在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教授时,潜心珠算研究,重视三算结合教育,积极参加三算教学研讨活动。
  中国珠算协会在小学开展三算结合的同时,珠算教育工作的另一重点是大中专院校珠算教育。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普通中学许多改为中等专业学校和初等职业学校,其中不少是财经类,如财政、会计、统计、银行、商业、粮食供销等,大专院校也增设财经类院系。这些大专院校、中等职校都开设了珠算课,中国珠算学会由此而增设了珠算教学专业委员会,主持珠算教学研究工作,团结全国大中专院校和职校珠算老师,研究珠算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珠算教育在这些学校开展得扎扎实实,成效显著。1992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江苏常州视察刘国钧职教中心时,对该校的珠算教育给予了特别关注,那天,江总书记于五点开始视察校园,随后来到该校第一财会模拟室。首先和在场的珠算老师桂永青同志等紧紧握手,亲切问候道:“您好!您好!”,当听到该校8901班40 名学生珠算技能全部达到普通一级以上水平,并有一名能手级时,笑眯眯地问桂永贵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大算盘和这种小算盘比,哪一种打得快呢?”桂永贵回答:“小算盘快”。江总书记又问学生,学生也回答说:“小算盘快”。江总书记拿过张乃蓉同学的算盘,弯下腰,一边拨打算珠,一边提问题:“我们男同志手指粗,不灵活,打这种小算盘能打得快吗?”男生朱澄宇同学站起来回答:“我是运算自如的”。江总书记又问:“计算加减法是电子计算器快呢还是算盘快?”张乃蓉回答道:“还是算盘快”,江总书记听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该校沈文忠校长介绍后,江总书记走到获能手级一级的李丹烨同学身边,十分高兴的和她握手。
  江泽民同志关心珠算教育的报道在各大报纸刊登后,进一步激发了珠算界人士研究珠算,大中专院校学生学习珠算的热情,对推动珠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珠算教育的补充,各省市区珠算协会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珠算业余学校、培训班、讲习班、训练班、高级班、师资班、选手班、函授班等。此外通过函授学校、电视大学,接受珠算教育的人也很多,仅1983年中国珠算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在中央电视台讲授珠算课,听众达六十多万人,1991年举办的全国首届珠算科技知识竞赛,历时一年零九个月,总共有二百四十七万人参赛,《珠算科技知识》一书发行一百九十多万册,这次珠算普及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参赛人数之多,前所未有,效果显著,扩大了珠算的影响,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珠算水平。
  我们中国发明的珠算,从明代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泰国、南沙群岛等地,本世纪六十年代起又先后传到美国、英国、墨西哥、巴西、加拿大、坦桑尼亚等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日本,“读书、写字、打算盘”成为其国民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技能要求,日本古文献所载,中国算盘是在日本的足利时代末期,由贸易商人传到日本的长崎界等地,另一说是日本人毛利重能在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到中国留学,回国后在日本京都开设私塾传授珠算,日本江户期间,商贸发达,所以珠算随需要兴起,第二次大战后,珠算在日本有新的发展,而在六十年代初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进入日本时,珠算受到了一度冲击,当时日本曾出了一本书叫做《算盘,再见吧!》,但经过一段间的考验,算盘没被淘汰,反而空前地繁荣起来,至此有人撰文《你好,算盘》。从《算盘,再见吧》到《你好,算盘》,这其间令人深思的内容太多了。日本有三大珠算团体,即日本珠算连盟、全国珠算教育连盟、珠算学校连盟,其中全国珠算教育连盟,简称全珠连,着眼于珠算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深得民众的赞赏,获得很大成功。日本全珠连会长荒木勋及其助手,不仅注意向世界推广珠算,还注意与中国珠算界的联系和学术交流。从六十年代起,日本的珠算专家学者荒木勋、户谷清一、铃木久男就与中国珠算专家余介石、陈梓北、华印椿、殷长生、黄继鲁等经常通信联系,进行交流,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后,中日珠算交流更加频繁,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于1980年8月在日本东都,中日双方签订了《关于今后加强双方友好关系的若干意见》,有力推动了中日珠算友好交流。
  美国对珠算也情有独钟,将珠算作为一种“新文化”加以引进,并成立了“美国珠算教育中心”。
  由于巴西有很多日本移民,所以很早日本算盘就传入了巴西,并从1958年开始了“巴西珠算比赛”。
  墨西哥有一位叫别纳-路易斯的教授,由于提出了以珠算为主题的研究论文,而获得了博士学位,由于他的活动,墨西哥自1977年建立了珠算普及系统。
  汤加王国的国王在做王子的时候,亲自从日本买了一千把算盘和教课用的大算盘带回本国,后来王子当了国王,亲自组织国民们讲课,普及珠算教育。
  由于珠算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和普及,世界性的珠算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其中在中国举行的国际珠算研讨会有1994年中国珠算协会在黄山主办的国际珠算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中、日、美、韩等国和台湾省的代表,着重于珠算的教育启智功能和珠算的价值以及其应用发展前景。1996年10月8日至 10日,在中国山东省维坊市召开了首届世界珠算大会,来自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名珠算专家和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发展珠算,启智育才,增进友谊,造福社会。最为引人注目的趋向是从普及珠心算为切入点来开展珠算的教育功能。1990年8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亚太地区珠算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28日,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大会讲座通过了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章程,选举世界珠算心算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商讨本届理事会的工作计划,观摩了中国首届珠心算比赛。这次会议是世界珠算心算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世界珠算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这必将会给珠算事业带来更为光辉的前景。
  在世界珠算学术交流活动频繁的同时,本是同根生的海峡两岸珠算学术交流也如火如荼。1990年4月1日至4日,台湾省著名珠算家苏谢铭敦先生等人来中国珠算协会访问,同年7月,台湾省商业会副理事长、珠算振兴委员会主任委员叶宗义先生一行19人访问了中国珠算协会,从此,揭开了海峡两岸珠算学术交流的新篇章。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岸联系,1991年3月,双方共同签订了《海峡两岸首届珠算学术交流会会谈纪要》,并约定每年轮流主办一次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及两岸珠算优秀选手比赛,为扩大交流项目,双方商定,从1992年起,于每年五月最后一年周日海峡两岸统一出题,统一举行珠算通信比赛,通过海峡两岸珠算交流,两岸在珠算技术上、理论研究成果上都有较快的提高,并逐渐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同时增进了相互了解,发展了两岸关系,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开始居于次要地位,如果一味死守其计算功能而不进一步发展,则一定会如筹算一样,为历史所淘汰,但机遇和挑战并存,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传统珠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发挥珠算启智功能为主的珠心算,为珠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