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 珠算史研究

《数术记遗》中的“珠算”

发布时间: 2025-10-07 11:09:28 访问次数:

尽管西周时代人们是怎样运用陶丸进行计算,尚属未解之迷,但东汉以后出现的古算书《数术记遗》中,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古珠算的算具及其计算方法。

其卷首题为“汉徐岳撰,北周汉中郡守、前司隶臣甄鸾注。”但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否定了《数术记遗》是徐岳所作,主要理由是:“《隋书》列举了徐岳及甄鸾所撰注的《九章算术》、《七曜历算》等书,唯独没有《数术记遗》,因此怀疑是后人伪托徐岳之名所作。

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出《数术记遗》是假托徐岳著作的议论后,支持这个见解的主要有清朝周中浮著的《郑堂读书记》,此书认为《记遗》中的“大千”、“刹那”是佛典语句,而且书中所说的麻姑的故事出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这不可能是汉末魏初人徐岳所知的。

现代珠算史家钱宝琮先生考证认为《数术记遗》是甄鸾伪造而自己注释的书,他说,书中称刘洪为刘会稽,用刹那、大千等佛经词汇和后汉末年的历史事实不合。本书决不是徐岳的原著。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册中说:“《数术记遗》是较接近于道教与占卜术的著作,而在甄鸾的注释中又有佛经的引文,这些事实使许多学者把全部原文看成是后来的伪作,并认为大概是注释者本人所写的。

另外对《数术记遗》作者是否是徐岳持有怀疑态度的还有余介石、李培业等。

但也有一些珠算研究者不同意《数术记遗》是伪托著作之说,而肯定是汉代徐岳的著作,代表人物是朱永茂和姜克华先生,他们的主要论点是:第一,麻姑的故事虽出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但传说叙述的故事发生于汉桓帝时,是在徐岳撰述《数术记遗》之前;第二,“大千”、“刹那”等佛典词汇在东汉时的佛经中已有这“大千世界如一河子”的说法;第三,《隋书》中未列《数术记遗》,是由于《隋书》本身就存在许多遗漏与错误之处。

因此,华印椿先生在《中国珠算史稿》中说:“《数术记遗》的作者问题,直到现在否定与肯定两种意见还争论不休,所以不能作最后断定。”

尽管如此,书中总结了从东汉到南北朝四百年间我国算具发展历史,对我们研究中国珠算史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著录“珠算”一词的古算书。书中介绍了我国古代十四种算法,其中“珠算” 最为珠算史家所关注。

《记遗》中关于“珠算”的原文是:“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注文是:“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

由于《数术记遗》中对十四种算法介绍得极为简单,没有附图,注文也不够详备,令珠算史研究者们对各种算法、各种算器,尤其是对珠算,提出了不同的说明和推想图,主要有以下几种:

对《数术记遗》中几种算法首先加以研究的是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博士,他在《中国数学的特色》一书中认为:“珠算是在板上分刻为上中下三段,上下两段放置游珠,中间一段记一、十、百、千等位,上下段珠的颜色不同,但上段一颗珠表示五,下段一颗珠表示一,另外,从字面上看,认为这个板上是无轴是比较恰当的。”

中国数学家许莼舫先生在《中国算术故事》一书中认为“珠算板是无柱有槽、算珠放在槽里的。

余介石教授在《关于算盘起源的臆说》一文中说:“珠算可以叫槽算盘,是有三条槽的板,上下二条存放不同颜色的珠,上槽内的珠表五,下槽内的珠表一,移入中槽(不能拨),可以表各数。

日本珠算史家户谷清一在《论<数术记遗>的算盘》一文中认为“道”意味着表现数的位置,“分”意味着摆放几颗珠的位置,并推定珠算器是有轴的,贯有五颗珠,当五珠一颗,当一珠四颗,。

我国珠算史家李培业教授在《关于我国古珠算的想像图》一文中认为,珠算器是有柱贯珠的。

那么,《数术记遗》中的“珠算”究竟是什么形式,华印椿先生在《中国珠算史稿》中引用了余介石教授的话:“只能就原文作合理的解释,很难做出确切不移的论断,这也是今后需要珠算史研究者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