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热心市民朱万明先生主动联系中国珠算博物馆,无偿捐赠了金丝楠阴沉木算盘一把。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馆长王海明、副馆长江红、副研究馆员张建等共同代表博物馆接受了捐赠。 朱万明先生的慷慨捐赠,丰富了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的馆藏,为全社会积极参与文物征集工作树立了正确的导向。朱万明先生表示,这把算盘凝结了其智慧与心血,能在中国珠算博物馆,为传承珠算文化做贡献,是它最好的归宿。 
一、算盘材质 朱万明先生介绍,阴沉木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阴沉木种类繁多,其中尤以金丝楠阴沉木是最为贵重的种类之一。这把算盘的框、梁、档、珠均由金丝楠阴沉木制成,具有耐腐防虫、温润柔和的优良质地。其细密纹理、闪耀金丝,以及奇特幽香引来在场馆内工作人员赞叹连连。朱先生对着设计图纸介绍说,这把算盘在制作时也是看菜吃饭、以料定档,根据机缘所得的材料尺寸决定了做23档的一把算盘。 

二、制作工艺 朱先生以制作算珠为例,向我们打开了制作算盘的一方视窗,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完成制作的工匠身影跃然眼前。 

首先要制作圆柱。一开始,手工削磨的方法很难做出完美的圆柱形,朱先生转而采用旋转切削的方式。先将材料的一端削出6毫米长小柱用以连接车床构件,再以顶针固定另一端,用手持刻刀慢慢将旋转的柱体切削打磨成标准设计尺寸的圆柱体。其次用尺定界分珠。以7毫米为单位间隔,在标准尺寸圆柱上标记处分割界线,再于车床上,用手持刻刀慢慢以“V”字形削出柱面凹陷。再次用不同目数砂纸打磨。将1000目、1500目、2000目等不同颗粒度砂纸对折后,置于“V”字凹槽中打磨切口。终日的摩擦使朱先生的手指如遭沸水所烫,但他仍凭借对珠算的信念、对作品的执念,坚持了下来。最后反转推割成珠。在车床上,将上一步材料推向圆锯片的同时反向滚动,顺利割下形成算珠。 
三、匠心巧思 该把算盘还有三处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四角有内置斜料,用以固框。一般算盘多见以铁皮包角、包边来加固、保护边框,以倾斜内置小棒固框的做法实属少见,不失为巧思一种。二是梁两端采用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少见地将梁木两端切削后贯穿边框,增加了梁的稳固程度以及算盘的实用性、耐用性。三是背部两组支撑木条,既撑又拉。除撑于上下框之间的一组普通木条外,另有利用榫卯结构嵌于框背表面的一组回拉作用木条,更好地保证了外框结构经久耐用。 

藏品捐赠是博物馆藏品征集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博物馆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今后,我馆将继续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各类珠算藏品和历史资料,欢迎更多的热心市民与博物馆工作者携手共进,让更多的“宝物”走进大众视野,弘扬珠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