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 王海明 【内容提要】 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它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盛于元明。明代中后期取代算筹成为我国主要计算工具,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南通博物苑收藏,现借展于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清代子玉款算盘,其梁和边框上标有49个大小不同的计数单位,以及“小数和、中数、大数”进制方法,这也是子玉款算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所在。但这些计数单位和进制方法如今极少见到,本文对此进行考释,探求其历史源流及使用方法。 【关键词】 子玉款算盘 计数单位 进制方法 清代子玉款算盘(图一、图二),中国珠算博物馆藏。算盘上刻有“子玉学历记福海春长署斋”和“子玉学历记福海春长之署”的款识,经考证,系清代官员周懋琦藏印,子玉为其号,故称这两把算盘为“子玉款算盘”[1]。周懋琦1872年任台湾知府,1881年任清政府福州海军基地船政提调。子玉算盘是其在福州参与设计我国第一艘钢甲巡洋舰――平远号时所使用的。 两把子玉款算盘框、梁、珠、底板均为榉木,铜档,档位及算珠数量分别为25档上四下五珠(下文简称25档算盘)和49档上二下五珠(下文简称49档算盘)。25档算盘,长45厘米,宽24.5厘米,厚2.5厘米;49档算盘,长80厘米,宽20.2厘米,厚2.5厘米。这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完整标有古代计数单位及进制方法的算盘,也是唯一在梁上设四颗算珠的算盘。本文试就算盘上所刻写内容及梁上四珠算盘的使用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子玉款算盘上所标计数单位的研究 (一)算盘上所标计数单位原文摘录 1、25档算盘横梁上所标内容 自右向左依次标有“渺”至“载”共25个计数单位(图三): 渺、埃、尘、纤、微、忽、丝、毫、厘、分、壹、十、百、千、万、亿、兆、京、陔、秭、壤、沟、涧、正、载。 注:“陔”是“垓”的异体字,子玉款算盘上就同时出现了这两种写法。 2、49档算盘横梁上所标内容 自右向左依次标有“太极”至“周复”共49个计数单位(图四): 太极、太初、太始、太素、净、清、空、虚、六德、刹那、瞬息、弹指、须臾、逡巡、模糊、漠、渺、埃、尘、沙、纤、微、忽、丝、毫、厘、分、壹、十、百、千、万、亿、兆、京、陔、秭、壤、沟、涧、正、载、极、恒河沙、阿僧祗、那由他、不可思议、无量数、周复。 (二)从“净”至“无量数”计数单位源流考 1、关于“一、十、百、千、万”的最早记载 “一、十、百、千、万”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计数单位。据考证,在我国殷墟出土的距今1400年的甲骨文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符号中,除去从1至9这9个数字之外,就是十、百、千、万。这是我国现存史料中“一、十、百、千、万”的最早记载。 2、关于“亿、兆、京、陔、秭、壤、沟、涧、正、载”的最早记载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原有计数单位已远远不能满足计数的需要,人们开始了“数有穷乎”的疑问和探讨,随之也就出现了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东汉数学家徐岳(约公元168-?)在其所撰的《数术记遗》(约成书于公元196-206年,北周甄鸾注)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黄帝为法,数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十等者,谓亿、兆、京、陔、秭、壤、沟、涧、正、载。[2] 这里将计数单位从原有最大的“万”一直扩展到了“载”,这是我国古代数学中“亿、兆、京、陔、秭、壤、沟、涧、正、载”的最早记载。 3、关于“尘、沙、纤、微、忽、丝、毫、厘、分”的最早记载 (1)《孙子算经》(著者待考,成书约在公元400年前后)“卷上”中有如下记载: 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3] 这是关于“忽、丝、毫、厘、分”的最早记载。 (2)《谢察微算经》(著者待考,约成书于11世纪)中在“忽”往后增加了“尘、沙、纤、微”: 小数:分(十厘为分)、厘(十毫)、毫(十丝)、丝(十忽)、微(十纤)、纤(十沙)、沙(十尘)、尘(埃渺)。[4] 这是“分、厘、毫、丝、微、纤、沙、尘”最早的完整记载。 4、关于从“净”至“无量数”最早的完整记载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生卒年月不详)所撰《算学启蒙》(成书于1299年)中有如下记载: 大数之类: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陔,万万陔曰秭,万万秭曰壤,万万壤曰沟,万万沟曰涧,万万涧曰正,万万正曰载,万万载曰极,万万极曰恒河沙,万万恒河沙曰阿僧祗,万万阿僧祗曰那由他,万万那由他曰不可思议,万万不可思议曰无量数。 小数之类:一、分、厘、毫、丝、忽、微、纤、沙,万万尘曰沙,万万埃曰尘,万万渺曰埃,万万漠曰渺,万万模糊曰漠,万万逡巡曰模糊,万万须臾曰逡巡,万万瞬息曰须臾,万万弹指曰瞬息,万万刹那曰弹指,万万六德曰刹那,万万虚曰六德,万万空曰虚,万万清曰空,万万净曰清,千万净、百万净、十万净、万净、千净、百净、十净、一净。[5] 这是我国古代数学典籍中,从“净”至“无量数”44个计数单位的最早记载。 (三)子玉款算盘与《算学启蒙》所载计数单位不同之处 1、小数中“瞬息”与“弹指”的前后顺序(即大小)不同 《算学启蒙》中是“瞬息”大、“弹指”小;子玉款算盘上所标的是“弹指”大、“瞬息”小。明代程大位(1533-1606)所撰《直指算法统宗》(成书于1592年)、清代潘逢禧(生卒年不详)所撰《算学发蒙》(成书于1882年)、清代白文波(和卒年不详)所撰《初学易解算法》(成书于1898年)等典籍,均与《算学启蒙》中所记载一致。 唐代道世法师(?~683)据各种经典编纂而成的《法苑珠林》(成书于668年)中“时节篇”有如下记载: 又毗昙论。……。一刹那者翻为一念。百二十刹那为一怛[dá]刹那,翻为一瞬。六十怛刹那为一息,一息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摩睺[hóu]罗,翻为一须臾。三十摩睺罗为一日夜。……。僧祇律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6] 上述文中分别介绍了佛经(梵文)《毗昙论》及《僧祇律》中关于时间单位的进制规律。现将两者所述时间单位换算成秒如下表:
《毗昙论》 |
《僧祇律》 |
原文 |
换算成秒 |
原文 |
换算成秒 |
30摩睺罗=30须臾=1日夜 |
1须臾=1摩睺罗=86400÷30=2880秒 |
30须臾=1日夜 |
1须臾=86400÷30=2880秒 |
30罗婆=1摩睺罗=1须臾 1息=1罗婆 |
1息=1罗婆=2880÷30=96秒 |
20罗预=1须臾 |
1罗预=2880÷20=144秒 |
60怛刹那=1息 1怛刹那=1瞬 |
1怛刹那=1瞬=96÷60=1.6秒 |
20弹指=1罗预 |
1弹指=144÷20=7.2秒 |
120刹那=1怛刹那=1瞬 1刹那=1念 |
1刹那=1念=1.6÷120=0.0135秒 |
20瞬=1弹指 |
1瞬=7.2÷20=0.36秒 |
20念=1瞬 |
1念=0.36÷20=0.018秒 |
根据上表可知,两者中“须臾”所表示的时间长短一样,“瞬”则有所不同,“刹那”极为接近,可以忽略其差距。综合比较得出各名词所表示时间由长到短顺序如下: 须臾(摩睺罗)→罗预→息(罗婆)→弹指→瞬(怛刹那)→刹那(念) 在以上顺序中,梵文中是将“息”和“瞬”拆开作为两个单位名词使用,传至中国后两者合而为一个单位“瞬息”,因而出现了将“瞬息”列在“弹指”前或后都有的现象。这就要看“瞬息”是重点表示“瞬”还是重点表示“息”,而确定其在“弹指”的前或后了。因此,子玉款算盘和《算学启蒙》的记载都是有其道理的。 2、子玉款算盘对计数单位进行了扩展 (1)在“净”以下增添了“太素、太始、太初、太极” “太素、太始、太初、太极”出自于道家哲学理论。道家哲学认为,天地万物从无形到有形,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太易、、太始,太素、太极。《列子》(战国时期列寇撰)有如下记载:太初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7] 《易经·系辞》有记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的太极就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即《列子》中所说的“浑沦”。从“无极而太极”的过程,我们可知,如果将这些词汇用作计数单位,从大到小应该为“太极、太素、太始、太初”。但在子玉款算盘上却将“太极”放在最后,为最小计数单位。这可能受明代数学家柯尚迁(1528~1583年)的“数始于太极而终于太极”的思想影响。柯尚迁在其《数学通轨》(成书于1578年)“数原”篇中有如下记载: 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立而三才具,五行运於其间矣,故天地之数始於一,太极者,一也,太极生阴阳,阴阳者,二也。……。故数始於太极而终於极。[8] (2)在“无量数”以上增添了“周复” “周复”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意思。东汉班固(32-92)《汉书》记载: 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9] 《数术记遗》中有如下记载: 数之为用,言重则变,以小兼大,又加循环之理,岂有穷乎?[10] 《算学启蒙》中也有如下记载: 数始于一,故由一而上之,但无量数以上仍有大於此者,故曰其数不能极。[11] 子玉款算盘上用“周复”比较恰当地表达了“循环之理,岂有穷乎”和“数不能极”的道理。 二、子玉款算盘上所标单位进制方法的考证与研究 (一)算盘上所标单位进制方法原文摘录 25档算盘下边框和右、左边框分别刻有“小数、中数、大数”的单位进制方法。 1、下框:满十而进,进位以横,小数也。 2、右边框:自亿以往,满百万则进位,中数也。百万曰亿,盘上格顺数第二轮珠儗之。 3、左边框:自亿以往,满万万则进位,大数也,万万曰亿,盘上格第一轮珠儗之。 (二)“小数、中数、大数”进制方法的出处 子玉款算盘中所记录的“小数、中数、大数”,在有关佛教经籍中可以查到相关记载。唐代释慧琳(737-820)所撰《一切经音义》(成书于802年)有如下记载: 黄帝为数,法有十等,谓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及其用也,有三,谓上中下。下数十万曰亿,中数百万曰亿,上数万万曰亿。[12] 唐代释法宝(645-703)撰《俱舍论疏》卷第一也有类似记载: 此间算法有上、中、下。下法十万曰亿。中者百万曰亿。上者万万曰亿。[13] 由此可见,子玉算盘采用的是佛经中所记载的单位进制方法,可表示如下:
下数:100000000000000
载正涧沟穰秭垓京兆亿万千百十个
|
上数: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京兆亿万千百十个
(万万兆) (万万亿) (万万)
|
中数:1,00,00,00,00,00,00,00,00,00
京兆亿万千百十个
(百万兆) (百万亿) (百万)
|
(三)子玉款算盘对不同进制方法的具体说明 1、十进制方法的说明 25档和49档子玉算盘的横梁上对应着每个档位都标有计数单位(图六、图七),既可以看作是计数单位,又可以看作是“满十而进”的“小数”进制方法。 2、万万进制方法的说明 (1)25档算盘的上边框所标内容的说明 25档算盘的上边框所标内容(图八),是对“自亿以往,满万万则进位”的具体说明,摘录如下: 太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陔,万万陔曰秭,万万秭曰壤,万万壤曰沟,万万沟曰涧,万万涧曰正,万万正曰载,万万载曰极,万万极曰恒河沙,万万恒河沙曰阿僧祗,万万阿僧祗曰那由他,万万那由他曰不可思议,万万不可思议曰无量数。 (2)49档算盘上框所标内容的说明 49档算盘上边框所标内容(图九),列成下表来分析(从右往左阅读分析):
万 |
万亿 |
千亿 |
百亿 |
十亿 |
亿 |
万兆 |
千兆 |
百兆 |
十兆 |
兆 |
万京 |
千京 |
百京 |
十京 |
京 |
万垓 |
千垓 |
百垓 |
十垓 |
垓 |
万秭 |
千秭 |
百秭 |
十秭 |
秭 |
万壤 |
千壤 |
百壤 |
十壤 |
壤 |
万沟 |
千沟 |
百沟 |
十沟 |
沟 |
万涧 |
千涧 |
百涧 |
十涧 |
涧 |
万正 |
千正 |
百正 |
十正 |
正 |
万载 |
千载 |
百载 |
十载 |
载 |
分析表中内容,“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兆、十兆、……”,似乎在这里使用的是“万进制”。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是万进制,那么“万亿”即“兆”、“万兆”即“京”,“万亿、万兆”完全没有必要重复写出来。算盘上如此有规律地刻写这些计数单位,应该不是刻写错误,这里肯定有其道理的。待我们分析49档算盘下边框所标内容后就能理解这个问题了。 (3)49档算盘下边框所标内容的说明 49档算盘下边框刻写的内容(图十),是最令人费解的,为了便于分析其规律,现将原文分段摘录如下表(从右往左阅读理解): ① 关于算盘中符号“二”的理解 这里的符号“二”,如果作为数字“二”来理解,显然说不通;如果作为等于号理解,也找不到其依据。因为这个符号总是和“万”连在一起,因此它应该是两个“万”连在一起,第二个“万”的略写形式,这在我国古代书法中找到依据。在我国古代书法中,如果前后两个字是相同的叠字,那么第二个字通常会用“二”来表示。例如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中的“处处”和“怱怱”(图十一、图十二)就是如此: 因此,算盘中所标的“万=亿”就是万万亿,其余依此类依此类推。 ② 关于1至5段中计数单位及进位规律的理解 ③ 关于前段末位与后段首位之间转接关系的理解 从表格可以知道,第1段末位是“万亿”,转到第2段首位是“万万亿”;第2段末位是“万兆”,第3段首位是“万万兆”,其余各段之间的转接规律相同,都是从“万※”转接到“万万※”。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前文中所述的一个问题了,即49档子玉算盘的上边框中,“万亿、万兆、万京、万垓、万秭”后面分别是“兆、京、垓、秭、……”,与下边框中所述其实规律是一样的,即从是“万※”转接到“万万※”。因此,上下边框中所述进制规律是相一致的,均是使用的“大数”法,即“满万万则进位”。 三、子玉算盘的进制方法与《数术记遗》中“三等数”的比较 (一)《数术记遗》中“三等数”的记载 在我国古代数学中早就有“下数、中数、上数”的命数法,即“三等数”,与子玉算盘所标记略有不同。《数术记遗》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黄帝为法,数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十等者,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三等者,谓上中下也。其下数者,十十变之,如言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中数者,万万变之,如言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上数者,数穷则变,如言万万曰亿,亿亿曰兆,兆兆曰京也。[14] 根据上述记载,在“三等数”中,下数是十进位法,如十万是亿,十亿是兆,十兆是京;中数,是万万进位法,如万万是亿,万万亿是兆,万万兆是京;上数,是自乘进位法,如万乘万是亿,亿乘亿是兆,兆乘兆是京。“三等数”可表示如下:
下数:100000000000000
载正涧沟穰秭垓京兆亿万千百十个
|
中数: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京兆亿万千百十个
(万万兆) (万万亿) (万万)
|
上数: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京兆亿万千百十个
(兆兆) (亿亿) (万万)
|
(二)关于十进制的比较 《数术记遗》中“十十变之”的“下数”与子玉款算盘中“满十而进”的“小数”是一样的,采取的是十进制。如梁朝顾野王(519~581年)撰《宋本玉篇》: 土部——垓,古苔切,《国语》曰:“天子之田九垓,以食兆民。”《风俗通》曰:“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经,十经曰垓。” [15] 南宋朱熹(1130~1200)《诗经集传》: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赋也。露积曰瘐。十万曰亿。[16] (三)关于万万进制的比较 《数术记遗》中“万万变之”的“中数”与子玉算盘中“自亿以往,满万万则进位”的“大数”一样,都是万万进制。关于万万进制,《敦煌石室算经》里有明确记载: 凡数只有十、名只有万,故万万则改为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万万为亿,……万万载为极。[17] (三)关于百万进制和自乘进制的比较 《数术记遗》与子玉款算盘关于进制有两个不同的地方,一是子玉款算盘“自亿以往,满百万则进位”的中数,在《数术记遗》中是没有的,这种进制在《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二·尚书注考·书类》中有记载:“受有臣亿万。训,百万曰亿。”二是《数术记遗》中自乘进制在子玉款算盘中是没有的,这种进制表示的数目极大,在实际中也极少用到。 四、对不同进制方法的统一 (一)不同进制方法造成计数的混乱 正因为我国古代数学中存在着多种进制方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计数领域内的混乱。如《诗经·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西汉毛亨(生卒年月不详)传云:“万万曰亿,禾秉之数。”东汉郑玄(127-200)笺云:“十万曰亿。三百亿,禾秉之数也。”关于这两者解释上的矛盾,唐孔颖达(574-648)作疏: 万万曰亿,今数然也。《传》以时事言之,故今《九章算术》皆以万万曰亿。……《笺》以《诗》、《书》古人之言,故合古数言之。知古亿十万者,以田方百里,于今数为九百万亩,而《王制》云:“方百里为田九十亿亩”,是亿为十万也。故彼注云:“亿今十万”,是以今晓古也。《楚语》云:“百姓千品,万官亿丑”,皆以数相十,是亿十万也。[18] 通过孔颖达的考证,可知郑玄的“十万曰亿”是正确的,而毛亨的“万万曰亿”是把汉代使用的“中数”与《诗经》时代的“下数”相混淆了。 (二)《数理精蕴》对不同进制方法的统一 为了对计数进制混乱的情况加以纠正,清康熙年间,由清代数学家梅珏成(1681-1763)主持编撰的《数理精蕴》(成书于1723年)一书中进行了规范: 凡度量衡,自单位以上,则曰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穰、溝、涧、正、载、极、恒河沙、阿僧秪、那由他、不可思议、无量数。自亿以上,有以十进者,如十万曰亿,十亿曰兆之类;有以万进者,如万万曰亿,万亿曰兆之类;有以自乘之进者,如万万曰亿,亿亿曰兆之类。今立法从中数。[19] 这里明确规定,“今立法从中数”,即自亿以上,采取“万进制”。即万万曰亿、万亿曰兆、万兆曰京、……。其实这种“万进制”的中数法在古代典籍也是有所记载的,如郑玄注《礼记正义》: 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后,君也。德,犹教也。万亿曰兆,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20] 明代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也有万进制的记载: 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兆,万亿曰兆,言其多也。[21] 西晋杜预(222-284)注《左传·昭公二十年》也有记载: 虽有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注,万万曰亿,万亿曰兆。[22] 五、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各种不同进制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数学计数单位进制有十进制、万进制、百万进制、万万进制和自乘进制等不同的方法。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如下表:
计数单位 |
十进制 |
万进制 |
百万进制 |
万万进制 |
自乘进制 |
一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十 |
101 |
101 |
101 |
101 |
101 |
百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千 |
103 |
103 |
103 |
103 |
103 |
万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亿 |
105 |
108 |
106 |
108 |
108 |
兆 |
106 |
1012 |
1012 |
1016 |
1016 |
京 |
107 |
1016 |
1018 |
1024 |
1032 |
垓 |
108 |
1020 |
1024 |
1032 |
1064 |
秭 |
109 |
1024 |
1030 |
1040 |
10128 |
壤 |
1010 |
1028 |
1036 |
1048 |
10256 |
沟 |
1011 |
1032 |
1042 |
1056 |
10512 |
涧 |
1012 |
1036 |
1048 |
1064 |
101024 |
正 |
1013 |
1040 |
1054 |
1072 |
102048 |
载 |
1014 |
1044 |
1060 |
1080 |
104096 |
极 |
1015 |
1048 |
1066 |
1088 |
108192 |
恒河沙 |
1016 |
1052 |
1072 |
1096 |
1016384 |
阿僧秪 |
1017 |
1056 |
1078 |
10104 |
1032768 |
那由他 |
1018 |
1060 |
1084 |
10112 |
1065536 |
不可思议 |
1019 |
1064 |
1090 |
10120 |
10131072 |
无量数 |
1020 |
1068 |
1096 |
10128 |
10262144 |
六、关于25档算盘梁上四珠的使用方法。 我国古代通用算盘一般为上二下五珠,也曾出现过上三下五珠算盘。如清代潘逢禧(生卒年月不详)的《算学发蒙》(成书于1882年)有如下记载: 盘以坚木为之。每杆用珠八,横梁下用五珠,横梁上用三珠。旧制上二下五,实不敷用,譬如八十九数,以九归之,歌诀九八下加八,次位有九数,再加八数共十七数,梁上二珠当十,梁下五珠当五,共只十五,不足二数,学者每遇此等,往往错误。兹于梁上多用一珠,似较适用。[23] 关于梁上四珠的算盘,目前为止仅子玉款算盘这一件,而且查遍古书典籍,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那么梁上四珠算盘是如何使用的呢?关于这一点,在该算盘的左右边框上写得比较明确: 右边框:自亿以往,满百万则进位,中数也。百万曰亿,盘上格顺数第二轮珠儗之。 左边框:自亿以往,满万万则进位,大数也,万万曰亿,盘上格第一轮珠儗之。 这里的“儗”,古通“拟”。“拟”的本义为揣度,猜测。引申义有类似、比拟、效法、模仿、比划、打算等。查阅典籍,“打算”一词既有考虑、准备的意思,也有计算、核算的意思。如宋罗大经(1196—1252)撰《鹤林玉露》: 厥后蓄积稍羡,又尝有意用兵,祭酒芮国器奏曰:“陛下只是被数文腥钱使作,何不试打算了得几番犒赏。”上曰:“朕未知计也,待打算报卿。”后打算只了得十三番犒赏,于是用兵之意又寝。[24] 又如由宋濂(1310~1381)、王濂(1321~1373)主编的《元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今宜打算官民所欠债负,若实为应当差发所借,宜依合罕皇帝圣旨,一本一利,官司归还。凡陪偿无名,虚契所负,及还过元本者,并行赦免。[25] 这以上两段话中的“打算”都是计算的意思。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子玉算盘上的“儗”,就是“计算”的意思,这也与算盘本身的功能相一致。 子玉款算盘上所标的这两句话,不仅交代了何为大数和中数,而且非常明确地说出“盘上格顺数第二轮珠”是计算中数所用的,“盘上格第一轮珠”是计算大数所用的。至于说具体如何计算,因史料有限,难以有结论,姑且存疑待考。 七、后语 子玉算盘的制作者周懋琦本人一生充满着传奇(其生平另有专文介绍),而他制作与使用的这两把算盘也是充满不尽的奥秘。我们通过考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也许仍有疑议,更有存疑待考的地方,这也就是子玉算盘价值珍贵之所在。真诚地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得到各界专家的关注,以解决子玉款算盘所有的存疑,乃至于有更加科学、独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陆琴 《初探子玉算盘》 《珠算》 2001年第1期 [2]靖玉树主编 《中国历代算学集成》卷上之汉徐岳撰《数术记遗》篇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 [3](唐)李淳风注 《孙子算经》(卷上·开篇)武英殿聚珍版 [4](清)陈梦蕾 蒋廷锡主编《古今图书集成》之《历法典》第113卷算法部《谢察微算经》 [5]靖玉树主编 《中国历代算学集成》卷上之元朱世杰撰《算学启蒙》篇“总括”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 [6](唐)道世撰 《法苑珠林》卷第一之“第二大三灾时节部第二” 上海商务印书馆 [7](战国)列寇撰《列子》之《天瑞》篇 西会山馆珍藏 光绪二十三年 [8](明)柯尚迁撰《数学通轨》之《数原》篇 福州市珠算协会1994年9月影印 [9](汉)班固撰《汉书》之《礼乐志》篇 中华书局 2007年8月 [10]靖玉树主编 《中国历代算学集成》卷上之汉徐岳撰《数术记遗》篇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 [11]靖玉树主编 《中国历代算学集成》卷上之元朱世杰撰《算学启蒙》篇“总括”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 [12](唐)释慧琳撰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七之“安乐行品” 江陵田氏鼎楚室刻本 民国13年 [13](唐)释法宝撰《俱舍论疏》卷第一下 江陵田氏鼎楚室刻本 民国13年 [14]靖玉树主编 《中国历代算学集成》卷上之汉徐岳撰《数术记遗》篇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 [15](南朝)顾野王撰 《宋本玉篇》卷二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6](宋)朱熹撰 《诗经集传》卷之五“鼓钟四章章五句” 金陵书局光绪二十二年 [17]李俨《敦煌石室立成算经》卷一“序” 《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新第一卷第四期,1939年12月 [18]谈春蓉 李锐《<毛诗正义>的注疏成就》《文学教育》2007年第8期 [19](清)梅珏成主编 《御制数理精蕴》下编“算术” 文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20](汉)郑玄注 《礼记正义》卷二十七“内则”第十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 [21](明)李时珍著 《本草纲目》之《果部》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 光绪二十年 [22]李索《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校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23](清)潘逢禧撰 《算学发蒙》之“算盘式”清代刊本 [24](宋)罗大经撰《鹤林玉露》丙编卷四 中华书局出版 1983年8月 [25](元)宋濂、王濂主编《元史》之《刘秉忠传》中华书局 1997年7月 作者:王海明 工作单位: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 联系地址:南通市濠北路58号 邮编:226001 联系电话:0513-85053103 13912864028 Email:whmxyxdp@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