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的发明与普及 早在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一书中,就曾记载了十四种上古算法,其中有一种便是“珠算”。据南北朝时数学家甄鸳的描述,这种“珠算”,每一位有五颗可以移动的珠子,上面一颗相当于五个单位,下面四颗,每一颗相当于一个单位。这是关于珠算的最早记载,与后来流行的算盘并不相同,而且在当时也没有普及流传。 大约到了宋元的时候,珠算盘开始流行起来。元代未年有一本书叫 《南村辍耕录》,其中记载了江南的一条俗谚,说新来的奴仆像“擂盘珠”,不拨自动;过了一段日子像“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到最后像“顶珠,拨它也拨不动了。俗谚里都已经有了“算盘珠”的比喻,说明珠算盘的运用在江南一带已有了一段时间和一定程度的普及了。不过当时算筹并没有废除,筹算和珠算同时并用。 珠算的普及并最终彻底淘汰筹算,这一过程是在明代完成的。当时,由于实用数学和商业数学的发展,迫切要求计算简捷,速度加快,这就给珠算盘这一计算工具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另外,传统的筹算方法从唐宋以来已经逐渐简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运算口诀。这些口诀用字极少而意义完整,用算筹演算时,往往一念口诀就心算出了结果,而手中的算筹却还在慢慢排列,这样便产生了得心不能应手的矛盾。比较起来,在珠算盘上用手拨动算珠的速度要比筹算的排列移动快得多,珠算具有“随手拨珠便成答案”的优点,因此,一时间珠算风靡海内,很快就在各个方面取代了算筹,并最终把算筹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明代的珠算盘与现代通行的珠算盘完全相同。例如在1578年柯尚迂的《数学通轨》一书中,就曾绘有一个“算盘图式”。这是一个十三档的珠算盘图,每一档上面两个珠,下面五个珠,中间用木制的横粱隔开,与现在的算盘完全一样。这样的算盘与日本后来流行的算盘略有不同,日本流行的算盘在横梁上面只放一颗算珠。横粱上有两颗算珠,一方面便于计算中有时需要暂不迸位,另一方面则便于旧制斤两(1斤=16两)的加减,所以在实际计算时要比横粱上只放一颗算珠更加方便。 珠算的算法 珠算的四则运算,常用口诀来表述,在一套口诀指导下拨珠即可完成计算。加减口诀,为珠算所特有,最早见于景泰元年(1450)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诀,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已在筹算中应用。归除口诀,首见杨辉《乘除通变算宝》﹝1274﹞。元代大德三年(1299)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卷上)载有九归口诀36句,和现今通行的口诀已大致相同。有了四则口诀,珠算的算法就形成一个体系,长期沿用下来。 如加法口诀为: “一上一,一下五除四,一退九进一十,二上二,二下五除三,二退八进一十……”等等。 减法口诀诀为:“一退一,一退十还九,一上四退五,二退二,二退十还八,二上三退五……”等等 乘法口诀即“九九口诀”,如“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之类,除法口诀则沿用元代筹算的“九归”口诀如:“二一添作五,逢二进成十,三一三十一”等等。这些歌诀相当完善,应用方便,直到现在还在继续使用。 中国珠算,从明代以来,极为盛行。从15世纪开始,中国的珠算盘逐渐传人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对这些国家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 由于明代珠算非常流行,所以当时有关珠算术的书籍出版了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数程大位的《算法统宗》。程大位是明代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他自幼博览群书,二十岁后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商,同时不断研究数学。他遍访名师,广搜算经,经多年积累与编写,终于在六十岁那年完成了杰作《算法统宗》。此书出版后,很快就风行海内并传入日本。当时凡研究算法者,几乎都人手一册。一直到清朝未年,各地出版的珠算书,不是它的翻刻本,就是它的改编本,其流传之广泛长久,在中国数学史上是罕见的。在电脑发达的美国,珠算被作为“新文化”引进,并已开展珠算教育。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露天广场上,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算盘。该州百分之八十的小学都在教学珠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列奥·利加德博士说,在电子计算机时代使用算盘,能使孩子们对数及位的意义和计算结构加深理解。现在,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国家,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在日本据《每日新闻》统计,在日本有百分之八十三点四的计算是由算盘进行的。大量生产和出口电子计算机的松下电器公司,规定它的职员必须学会使用算盘并达到一定水平。月本有大约五万所珠算补习学校。有个公司职员饶有风趣他说:“女儿出嫁之前,要让她学会做饭和打算盘。” 国王教珠算汤加王国的国王算是世界上职务最高的珠算教师了。他还在做王子的时候,就从日本买了一千架算盘和教课用的大算盘。后来当了国王,他还亲自给国民讲课,普及珠算教育。 现在,世界各国的学术界一致公认,珠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在世界已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今天,珠算盘仍然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美国还专门派人到日本去学珠算,而日本应考珠算技术等级合格证的人每年都有增加。正如日本珠算教育联盟会长荒木勋所说:“在中国诞生又传播到亚洲各国而发展起来的珠算,通过日中两国专家的合作,正在走向世界范围的普及。” 对珠算的未来展望 在当今,珠算的作用已经起了一个质的变化,珠算工具本身不断改革为小型化、短距化、灵便化,在算理算法上也大有革新,如珠算与心算结合运算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珠算不仅在计算上将继续“古为今用”,而更重要的在教育上将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1) 从珠算的计算功能看。首先,由于算具本身改革,算法大有创新,这在作加减运算方面已优于电子计算器,这是应用珠算的本身条件。其次,从我国国情来说,实现四个现代化,使珠算的应用有了极其广阔的前途。因为四化的特点,一方面在经济建设上要大干快干,加速经济发展,另方面又要根据我国国情的经济基础条件量力而行,实现中国式的四化。所以,经济建设各个领域中在很长时间内不可能一切计算都电脑化。人民银行有个估算:如果布置三万台电子计算机,则需用十几万人,资金十几亿元,如果全国按商业、粮食、供销、银行、财税等系统都配备布置,则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皆不可能达到。何况我国目前的基层工作计算中,如日常业务凭证、传票等原始计录的计算,以及如社会人口调查等社会活动的初级计算,往往是离不了珠算的,它既顺手又迅速,用电子计算器并不比算盘好。其三,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我国民族的传统习惯所决定的。回顾以往,珠算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社会一切活动中已成为人们不可分离之物,在我国人民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活动、习俗、生活方式等等是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我国人民吃饭用筷子,而欧美人进餐却用刀叉。在日本,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乎一切电脑化,但仍然重视与推广古老的传统的珠算及算盘,且有增无减,这也是与日本民族的习性有关。正如欧美一些国家,虽然已经认识到算盘在作加减计算上确比计算器为快,但他们作一些初级的加减算时,仍要用笔算或计算器,而认识珠算的优越性只是作为教育有效手段来看待的,这同样与民族习性有关。基于此,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珠算技术是有广阔前途的,大有大力推广与提高的必要。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农村对传统的珠算技术要求既迫切又高,其发展前途尚不可估量。 (2) 从教育功能角度说,就国际意义看,就长远意义看,珠算的教育功能是前途无量的,特别我国近年来所倡导的三算结合教学法更是有无限生命力的。工业发达的美国是以新文化标准来接受和评价珠算的,美国利加德博士曾说过:我们认为算盘在美国未来是个教育问题。日本尽管也应用和推广珠算,但真正的目的也在于考察人们的智力水平。从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来看,也将是前途广阔,而三算结合教学法就是支柱。众所周知,珠算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启发思维,使用算盘使人们可以支配物并使物为人用,而电子计算器恰恰不能,人不起主导作用,这些道理许多同志已作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当今我国的三算结合教学法已传入日本,美国等国家,我们相信其在未来的教育中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在我国,随着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珠算这门科学技术也将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展,其计算功能与教育功能都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