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探秘

发布时间: 2024-02-20 访问次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十余年,我们坚守初心、携手同行、共同推动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果丰硕。”

◇“对于国博来说,这是一个展示自我、展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平台,我们非常珍视。联盟同时也反哺了国博的发展,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淑君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丝绸之路”展览中的展品——东汉时期的青铜车马出行仪仗俑(资料照片)沈伯韩摄 / 本刊

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42个国家的172家博物馆组成联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力?

举办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两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八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等十余场展览、打造“丝绸之路周”品牌……这是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近5年交出的成绩单。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调研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发现,该联盟自2017年成立至今,在完善机制、联合办展、文物研究、学术交流、传播宣介、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增进了各国间文化交流和对话合作,以实际行动支持和推进了“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文博搭台 唱响丝路

“文化之间的理解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制,认真思考讲什么、讲给谁、怎么讲。”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说。

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就是这样一个有效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互鉴的机制。

2014年丝路申遗成功,国家文物局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申遗后相关问题。从事丝绸研究工作近四十年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作为受特邀的两位专家之一,接到的重要任务是“要好好研究丝绸之路上的丝绸”。2017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3个组织,以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共计145个博物馆机构共同倡议发起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

“2017年联盟成立后,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都在询问,如何加入该联盟。”赵丰回忆。

2018年,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汇聚来自21个国家的30多所文博机构代表,共商未来合作计划,签署展览合作框架协议,联盟秘书处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联盟的建设和发展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联盟理事长王春法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上表示,联盟成员加强联合协作,盘活馆藏资源,有利于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近7年来的实践表明,联盟为国际间文化合作起到了穿针引线促进对话、增进“理解”的作用。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元素之一。从丝绸之路开通,到近代华人移居海外,推动着中华美食走出去。饮食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

2022年6月至8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赴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举办“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每个国家都有美食,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这个展览的主题国外观众很感兴趣,也易于接受。”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与艺术展览总监潘晴说,展览分为食自八方、烹饪有术、饮食衍艺、礼始饮食四个部分,通过青釉龙柄鸡首壶、鎏金莲瓣银茶托等近百件精美饮食文物,使观众深度领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潘晴说,不同于在国内做展时侧重文物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等,在策划出境展时,会尽量选择一些工艺精美、视觉冲击力强、富有故事性的展品。“比如在‘食味中华’展中,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些文物来讲述中国的饮食文化,而不是单纯介绍文物本身。”

“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在列支敦士登广受好评,联盟计划将在更多的国家展出。

联盟通过从机制到人才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联盟成员间文化交流。

有机制完善。通过《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联盟章程》,签署《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展览合作框架协议》《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备忘录》以及各届执行理事会会议备忘录等,达成《国博共识》,扩充联盟成员及副理事长成员单位……

有文物研究。推出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世界丝绸互动地图,举办海洋出水文物保护等国际研讨会,搭建开放共享的学术合作交流平台……

有学术交流。举办数十场学术研讨会,探讨“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博物馆的资源转化与活化利用”“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科技赋能博物馆”等话题,让思想的火花在古老丝绸之路上绽放……

有传播宣介。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办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官方网站,网站重点关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博机构的发展动态、展览资讯、学术研究、智慧博物馆建设等领域,每周定期发布中英文双语新闻资讯,每月整合发布中英文双语《联盟月刊》……

有人才培养。举办策展人论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联盟夏令营,借合作办展契机,哈萨克斯坦国立中央博物馆派4名专业人员赴西安6家博物馆进行联盟间成员培训交流……

“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从理想到现实,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我们一直在努力地参与,也一直从中受益。”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说。

“我们特别关注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活动,这个联盟为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机构,建立起了专业的联系,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关系部主任库马尔·朱努索夫说。

“我们是建在丝路起点之上的博物馆,在联盟的框架下,我们在友好馆建设方面积极作为,和丝路沿线18个国家21家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关系。”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说。

“2003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国际交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副主任朱晓云说,近年来,国博专注于与联盟成员联动、合作,打造立体化的交流平台。“对于国博来说,这是一个展示自我、展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平台,我们非常珍视。联盟同时也反哺了国博的发展,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殊方共享 共克时艰

在联盟不断壮大发展的过程中,各方秉持着殊方共享、共克时艰的信念,推动联盟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黄釉骆驼俑、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藏三足纹章瓷罐、阿曼国家博物馆藏苏哈尔之狮……2019年4月11日,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开幕同日,“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

“殊方”出自东汉班固所著《西都赋》,意为“远方异域”。“殊方共享”,就是要让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之光,共创新的文明繁荣期。

“选题最初的定位是珍藏展,就是各自把压箱底的‘宝贝’拿出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科长郑烨至今难忘当年筹备展览的经历。“我们是秉着一种尊重对方的理念去做这个展,大家对选题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拿出了各自的珍品,呈现出一种文化交融、互鉴、交流的效果。”

“在国内举办如此多国家合办的文物展,非常有纪念意义。无论在展览合作,还是在联盟工作上,都是一个突破。”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副主任孙婧说,“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汇聚在一起,共同讲述一个丝路的故事,这次展览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

2020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为主题,携手全球五大洲15个国家的16家国家级博物馆举办了“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多家联盟成员积极参与,由馆长亲自讲解各馆珍藏。

“当时有些国家的馆长因为居家隔离,无法在博物馆录制视频,但是也都悉心准备,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讲解。博物馆人凝聚在一起,传递了博物馆的力量。”孙婧感慨地说。

数据显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16场直播共计吸引约2亿中外观众在线“追剧”,微博话题阅读总量逾1.9亿。

2022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第二届在线接力活动,展示五大洲22个国家34家博物馆的153件馆藏珍宝。活动得到了1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17家联盟成员单位的积极参与。

“联盟成员紧密合作,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让展览更便捷地惠及人民,向世界传播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传递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孙婧说。

独行快,众行远。

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成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舟共济、携手同行,不断推动联盟稳步发展。

科技赋能 共谱新篇

近7年来,联盟成员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借助科技手段,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中国国家博物馆率先垂范,全面提升智慧博物馆建设。

201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以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国博建设,按照“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这五条技术路线,推动了智慧博物馆的建设。

智慧国博建设中所采集的文物数据,支撑了国家博物馆每年近40个展览的策展工作,策展人员通过藏品大数据平台可以直接查阅所需文物,不需要进入库房就可以获取到文物本体相关的信息及数据,这大大增加了策展的便利性,缩短了策展时间,使得国博观众可以在国博看到更多、更好的展览。

触摸手掌标识就能让2000多年的文物动起来,还能亲手为文物绘制云纹,更能将3D打印的同款模型带回家……2023年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展厅,“复活”了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有观众赞叹道:“可谓当代‘庖丁解牛’,动动手指就能对犀尊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得明明白白。”

“这是国博首次以‘一物一展’的形式策划的展览,也是国博的首个数字展览。”该展览策展人朱晓云介绍,我们想让观众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感受犀尊所承载的价值。

在朱晓云看来,科技的进步,将文物保护与研究推向纵深,数字化展示手段也使这些研究成果以更为清晰、有趣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拨开历史迷雾,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时代价值,并通过展览全方位阐释研究成果,激发观众深入思考,让文物在现代真正‘活起来’,是一代代博物馆人的重要使命。”

建设智慧博物馆也成为世界各国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2023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上,国内外联盟成员分享了各自在科技赋能博物馆方面进行的探索。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正通过加强互动性,采用多种媒介的展览形式,确保观众能够有兴趣接触历史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互动对话;斐济博物馆正建立一个在线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使藏品可访问、可参与;缅甸国家博物馆(仰光)正通过互动性和沉浸式的体验,让参观的人能够对博物馆的展品有更深的体验和理解,能在博物馆之内去往千里之外的古迹……

拥抱人工智能,是全球博物馆的未来趋势。

“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是一个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场所。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博物馆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朱晓云说,今年6月将举办的第三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拟选取人工智能时代与博物馆的文化使命这样的“前卫”主题,为全球博物馆同行探讨“人工智能在博物馆的应用”“博物馆文化功能的演变”“观众与博物馆”等话题搭建平台。

古丝绸之路连通东西,车马驼队穿梭其上。回首历史,这条文明交融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十余年,我们坚守初心、携手同行、共同推动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果丰硕。作为联盟理事长成员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与各方携手同心,积极履行好职责和义务,切实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努力搭建合作平台,为联盟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继续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让‘一带一路’越来越繁荣、越走越宽广!”王春法说。

(《瞭望》2024年第7-8期 )